石灘
作者: 發(fā)布時間:2019-04-25 瀏覽:
石灘(shitan)
石灘,位于縣城北25公里,鎮(zhèn)政府東北約8公里處。地理坐標為北緯35°47′,東經111°29′,海拔1060米。北靠壚頂山,南部為丘陵,東與楊談鄉(xiāng)興隆莊連接,西和新城接壤。境內依山傍溝、起伏不平。西距大運路2公里,并有里(村)楊(談)線從村境橫貫,交通便利。地下蘊藏有鐵礦石、石膏石、高鈣石等礦物質。
石灘村民委員會,是由石灘子村和張家灣兩個自然村組成的,村委會設石灘村,故名石灘村民委員會。該村自建村以來,均屬蒙城村管理。1961年,和蒙城大隊分治,屬里村人民公社轄,稱石灘子大隊。1984年,改稱石灘村民委員會,屬里村鄉(xiāng)。2001年,改屬里村鎮(zhèn)。
該村歷來以農為主,屬一年一作的旱作地區(qū),主產小麥。改革開放后,村民利用本地豐富資源,以開采業(yè)為主、運輸業(yè)為副,商業(yè)、勞務、第三產業(yè)一起抓。二十世紀80年代末,村內興起開采業(yè),礦產品有鐵礦石、石膏石、高鈣石等。有的群眾還在自己院里開了洞口,形成了山上山下、溝里溝外、村內村外、家家戶戶布滿了礦洞口,到處都是采礦機器的轟鳴聲。因其產品質量好,遠銷湖南、湖北等地。進入二十一世紀,村民們由開礦出賣資源,變?yōu)榈V產品加工業(yè)的跨越。以豐富的礦產資源和雄厚的資金,招商引資,使中條山新型建材有限公司落戶本村,給村民增收開辟新的途徑。
礦產品的開采,帶動了運輸業(yè)的興起。二十世紀90年代,幾乎家家戶戶均買車跑運輸,運輸業(yè)成為村民的一項主要經濟收入。
二十一世紀后,石灘村把全村2000畝耕地,依據黨的政策退耕還林,嫁接大棗130萬株,全村留1000畝種糧、種果。
該村原居住分散,溝里溝外,坡上坡下到處都有,多為窯洞。在新農村建設中,他們另選新址,全部遷往坡上塬地?,F在新房連櫛,樓房幢幢,并實現六通(水、電、程控電話、有線電視、電腦網絡、水泥路入戶),多種公益設施建設完備。
石灘子(shitanzi):因地貌得名。原名東蒙城。相傳,在清代嘉慶、道光年間,蒙城村民因耕地離村較遠,耕作不便,每年的農忙季節(jié),在此搭建臨時窩棚,春來冬歸。一直沿襲至清代末年,有些居民就定居于此,漸漸成一村落。因位于壚頂山陽,山麓下的石灘口,故取名石灘子。
張家灣(zhangjiawan):因姓和地貌得名。位于石灘子村北1公里。地理坐標為北緯35°48′,東經111°29′。建村于清代末年。該村地處壚頂山南麓,山腳下轉彎處,又因多為張姓居民,故名張家灣。因地形條件所限,居民曾散居溝南、溝北。歷史上曾分屬襄汾、曲沃兩地管轄。新中國成立后,為便于管理,溝北居民劃歸于曲沃。